民国时期的西服样式和现在的西服区别在哪里?
发表于 2020-07-13
郭沫若曾说:“衣裳是文化的表征,衣裳是思想的形象。”清末民初,西方文明进入中国,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广泛吸收了外来文化。在职业装方面,对外来服装文化的吸收代替了原先孤立纵向的继承,使职业装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,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。
民国时期,1912年至1913年,出台了7项“服制”法规,其中包括《推事检察官律师服制令》《外交官领事服制》《地方行政官公服》《警察服制》等,涉及国民、军事、司法、行政、外交等7个方面的“依法着装”问题。
让民国公务人员“依法着装”有两个作用:一是职能象征,二是业别标志。民国时期的“公服”,泛指一切国家公务人员的着装,民国的“公服”和封建王朝时期的“公服”有着根本性区别,民国的“公服”是立法机关依照国家“服制”法案所规定的各有关部门的着装式样,要求有关部门必须“依法着装”,这是一种制度,所以“公服”又称“制服”。
说到统一着装,除了职业装,还要说说民国期间的学生着装,当时教育部强调,学生校服一要坚固耐用,二须朴素无华。在天津市档案馆保存着民国时期毕业生的照片,照片中的学生皆着学生装,稚气的脸上写满了喜悦与对未来的憧憬之情。何德骞说,在民国时期,学生服是一种颇受青睐的服装,很多人以身着学生服为荣。“因为早年孙中山先生‘喜着学生服’,人们一度把学生服‘咸称中山装。’”反映了当时人们期待从封建旧制度中解脱的革旧布新的迫切心情。
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,它诞生于20世纪初,由孙中山先生参与设计,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制作而成的一种服装式样。北伐胜利之前,北洋政府禁止人们穿着中山装,这是因为北洋政府和当时孙中山的南方军政府是两个对立的政权,彼此势不两立。直到上世纪30年代,中山装才成为公务人员的标志服装。
民国时期的西装和现在的西装区别蛮大的,我个人觉得当时的西装主要有两大风格:欧美(主要是英国)式样和日本式样(感觉和意式西装的风格比较接近,但还是有所不同)。以下的回答都是基于战前日本式西装的特征(毕竟中日离得近,而且似乎中国最早的西装裁缝也是去日本取经的,所以做出来的西装接近日式也正常)。
具体而言,民国西装和现代西装的主要不同点在于:肩部结构不同、收腰较猛、袖弧较大、驳领较宽、驳头位置较低、衣长较短、扣位较高。
从肩部来看,现代西装的肩宽通常比人本身的肩宽大几厘米,但民国时期的西装通常是做成完全贴合肩部的自然肩(类似于常春藤的sackcoat),而垫肩的材质也和现代西装有差别。
战前日本裁缝书里面的垫肩,民国的西装也有很多采用这种软式垫肩(还有的是加棉花),不过似乎也有羊毛垫肩被使用。此外,肩缝线的位置似乎也有很大不同。
而民国西装的收腰和袖弧也是和现代西装颇为不同的,袖弧很明显是比现代西装大的,民国西装的领子也很有特色。此外,民国西装还有一个战前西装普遍的特点:扣位较高。
改革开放后,中共最高领导人中开始穿西服。这个生活方式也被认为是,培养中国人的开放意识,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的形象。
穿西装的周总理